金沙app下载官网新浦京
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金沙app下载官网新浦京 > 新闻动态 > 曾经的“洞庭野草”爆赚30亿,沅江芦笋凭啥成“生态印钞机”?_产业_芦苇_造纸业

曾经的“洞庭野草”爆赚30亿,沅江芦笋凭啥成“生态印钞机”?_产业_芦苇_造纸业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26    点击次数:95

沅江,这座洞庭湖腹地的水城,没有矿藏不靠山海,最珍贵的“宝藏”便是86万亩湿地中野蛮生长的芦苇。

作为亚洲最大的野生芦苇产区,沅江人曾凭借芦苇造纸业创下了辉煌的成绩。上世纪鼎盛时,芦苇造纸业几乎撑起全市工业利润的 “半壁江山”,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。然而,长期单一地将芦苇用作造纸原料,弊端逐渐显现。加之传统造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,废水排放、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益严峻。当环保风暴袭来,传统芦苇产业瞬间陷入困局,曾经的经济支柱变成了“包袱”。

2015年,随着洞庭湖生态治理全面推进,沅江迎来转型契机。当地率先突破,将目光投向芦苇嫩茎——芦笋,全力推动传统造纸用芦苇向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产业转型。

如今,沅江芦笋产业年产量已达14万吨,全年综合产值超30亿元,在全市农业产值中占比高达35%,更带动了2000余户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人均增收超2万元,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。

展开剩余85%

从无人关注的“野生植物”,到“造纸黄金”,再到如今的“绿色银行”,沅江不断突破“生态产业”的价值上限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。

那么,这座水城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场绿色蜕变的?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转型密码?

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

当别处还在“环保VS发展”的死循环里打转,沅江人早悟了——“生态就是最大的ATM”!

沅江市坐拥86万亩湖洲湿地、45万亩芦苇荡,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带。这片被洞庭湖滋养的土地,天生就是芦笋生长的“理想国”。年均气温16.9℃、无霜期263天,加上洞庭湖冲积形成的富硒土壤,让芦笋在无需施肥施药的天然环境中肆意生长。喝着洞庭的水,吸着湿地的氧,就连肥料也是候鸟“空投”的有机养分,这里的芦笋天生就带着“绿色基因”。

经检测,沅江芦笋富含16种氨基酸与多种矿物质,其中硒含量更是高达0.38mg/kg,是人工种植品种的6-8倍!这独属于洞庭野生芦笋的优势,为沅江芦笋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天然壁垒。

“野生、有机、绿色”成为它最亮眼的标签,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,就是对沅江芦笋品质最有力的背书。

正是因为手握这个“绿色宝藏”,在“传统造纸业突遇环保风暴”时,沅江才没有迷失方向,陷入“环保VS发展”的死循环中。而是果断转向,运用政策之手精准发力,引导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。

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,以前发展造纸业,过度收割影响生态平衡。但任其肆意生长又会破坏其他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间,死亡倒伏后还会影响水质,危害水生生物和鸟类的生存,在旱季更是容易引发火灾……

所以,芦笋产业就成了必然的选择,是退耕还湿的生态需求与富民强县的产业渴望所形成的结晶。

而沅江探索出的“划定30万亩核心保护区+采三留七的轮采制度”模式,则是培育这个结晶最好的摇篮。

一方面,守住了生态红线,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扰动。芦笋产业兴起5年后,沅江境内的湿地候鸟种群恢复至造纸时代的120%,芦苇密度提升18%。

另一方面,保证了沅江芦笋“野生、有机、绿色”基因的延续,保持了产品的高价值属性(“沅江芦笋”地标产品在高端商超定价比普通芦笋高3-5倍)。“生态就是ATM”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。

沅江芦笋产业的实践证明了:生态的修复与守护,无需以牺牲发展为代价;而产业的兴盛,恰恰能在生态的沃土上结出最丰硕的果实。

这种“保护中发展,发展中保护”的螺旋式发展模式,精准找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黄金平衡点,也让沅江芦笋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
航向已转,在新的赛道上,又有哪些挑战在等待着沅江芦笋产业呢?

一根芦笋的价值跃迁

如今的沅江芦笋,正面临新的考验:如何让“生态价值”持续转化为“经济增量”?

在沅江,芦笋已经不单单是农产品的概念,而是承担着一部分环境保护的“生态产品”,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。但市场机制难以自发补偿提供者(农户、企业),容易导致积极性不高和供给不足。

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机构介入,通过政策干预(如补贴、税收优惠)或市场机制(如生态产品定价),将外部收益转化为生产者的私人收益。

转型初期,为解决造纸企业退出后芦苇收益减少的问题,沅江市每年增加支出近5000万元,用于苇场群众收益补贴、社保补缴等,并通过“一对一”帮扶推荐就业岗位2.2万个,引导渔民和苇民参与芦笋产业。

一个产业的繁荣,背后一定是众多企业主体共同托举的结果。为了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进来,沅江政府除了推行了一系列的减免税政策,还设立了专项资金,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。自2015年起,沅江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芦苇产业转型升级,其中芦笋产业是核心方向之一。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芦笋基地建设、技术研发、企业设备升级及品牌培育。

沅江芦笋产业虽然承担了一部分生态责任,但它毕竟不是完完全全的“非竞争性、非排他性” 的公共生态物品,最终还是要去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厮杀。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产业价值增值不仅来自生产环节,更来自加工、品牌、渠道等全链条整合。

沅江人深谙“鲜食有限、加工无限”的道理。新鲜芦笋固然鲜美,但价值天花板显而易见。将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延伸,是农产品寻求价值提升的必由之路。沅江芦笋通过精深加工,制造的芦笋粉汁、冻干食品,将附加值从初级农产品提升至工业制成品,单吨产值从2000元跃升至1万元以上,利润成倍数增长。

但再好的产品也害怕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“沅江芦笋”这块金字招牌的崛起,是价值实现的关键一跃。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为沅江芦笋贴上了独一无二的原产地品质标签。政府与企业合力,通过举办芦笋文化节、参与国内外大型食品展会、利用电商直播等新媒体矩阵进行立体化营销;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商超专柜的同步发力,构建起高效便捷的流通网络,让沅江芦笋从洞庭湖畔的“深闺佳品”,迅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餐桌,光是线上销售额就实现年增30%。品牌溢价效应日益凸显,消费者不仅为芦笋本身买单,更认同其背后的生态价值与健康理念。

沅江芦笋的蜕变之路,本质上是一场对 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” 的经典实践。这种 “生态资本→产品创新→品牌溢价”的闭环,不仅让沅江走出了“芦苇经济”的死胡同,更揭示了当代产业转型的终极命题:当环境承载力成为硬约束,唯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,才能在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辩证关系中,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。

来源:区县那点事

发布于:湖南省

Powered by 金沙app下载官网新浦京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